第一章 1.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混乱,并伴随者资产价格的暴跌以及众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破产。 2. 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年中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的商。 4. 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名义个人消费支出除以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的商。 第二章 5. 一级市场:是筹集资金的公司和政府机构将其新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等证券销售给最初购买者的金融市场。 6. 二级市场:交易已经发行的证券的金融市场。 7. 可转让存单:存单是银行向储户发行的债务工具,银行据此每年支付固定金额的利息,并在到期日按照储户初始购买的价格予以清偿,可转让存单是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的存单。 8. 商业票据:是大银行或著名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务工具。 9. 回购协议:事实上是一种短期贷款,在两周之内,如果借款人不清场贷款,国库券作为抵押品将归贷款人所有。 10. 联邦基金:通常指银行在美联储存款的隔夜贷款。 第三章 11. 价值储藏功能:跨越时间段的购买力的储藏。 12. 商品货币:由贵金属或其他有价值的商品构成的货币。 13. 支票:是你向你的开户行发出的支付指令,要求银行将货币从你的账户上转移到存入该支票的人的账户上。 第四章 14. 到期收益率:使债务工具所有未来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15. 证券的回报率:反映了在某一段时间段里持有该证券所获得的收益。 16. 统一公债(永久债券):一种没有到期日,不必偿还本金,永远只需要支付固定的息票利息C的永久性债券。 17. 事后实际利率:根据实际价格水平变动调整的利率。 18. 事前实际利率:经过了预期价格水平调整的利率。 19. 指数化债券:利息与本金支付随价格水平变动而调整的债券。其利率代表名义利率,从非指数化债券的名义利率中扣除指数化债券的利率,就得到预期通货膨胀率。 第五章 20. 债券需求曲线:反映了在其他所有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21. 超额供给:债券供给量超过其需求量的情况。 22. 资产市场方法:强调决定资产价格的是资产存量,而非流量。因为使用流量概念进行正确分析是十分困难的。 23. 沿需求曲线的移动:由债券价格(或利率)的变动引起需求(或供给)的变化。 24. 需求曲线的移动:在每一给定的债券价格(或利率)水平上,由债券价格和利率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25. 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引起利率的上升。预期通胀率与利率总是一起变动的。 26. 机会成本:指由于没有持有替代性资产(比如债券)而丧失的利息收入。 第六章 27. 利率的风险结构: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其影响因素有违约风险,流动性,和债券利息支付的所得税因素。 28. 利率的期限结构: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之间的利率联系称为利率的期限结构。 29. 收益率曲线:将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税收政策相同的债券的收益率连成一条曲线,即为收益率曲线。它描述了特定类型债券的利率的期限结构。 30. 翻转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 31. 债券的违约风险:是指债券发行人无法或者不愿意履行其之前承诺的支付利息或债券到期时偿付面值的义务。 32. 风险溢价:在到期期限相同情况下,有违约风险的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之间的利差被称为风险溢价,它是指人们为持有风险债券所必须赚取的额外利息。 33. 信用评价机构:根据公司违约的可能性,对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的质量做出评级。 34. 垃圾债券(投机级债券)(高收益债券):这些债券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利率高于投资级债券。 35. 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其在有效期内人们所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N阶段利率等于该债券n阶段的期限中,1阶段利率预期的平均值。 第七章 36. 单阶段估值模型:购买股票,持有一个阶段,获取股利后再出售该股票。 37. 推广的股利估值模型:股票现在的价值可以被简化为所有未来股利流的现值。没有最终售价。 38. 戈登增长模型:假定股利增长率不变为g;假定股利增长率低于股票投资的要求回报率k。 39. 适应性预期:预期的形成仅仅基于过去的经验,例如,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被看做过去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意味着当以往的数据发生变化时,预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变化。 40. 理性预期:预期应与利用所有可得信息做出的最有预测(即对将来的最好估计)相一致。理性的预期是在考虑所有可得信息后做出的最大可能性的估计,而不是完全精确的估计。理性预期在平均意义上是正确的。即理性预期等于机遇所有可得信息的最有预测,但这一预测结果并非完全精确。 第八章 41. 共同基金:通过向个人销售份额筹集资金,并投资于股票或债券的金融中介机构。 42.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充分的了解,并影响其在交易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43. 代理理论:对信息不对称影响经济行为的研究。 第九章 44. 银行业恐慌:大量银行的同时破产。 45. 金融自由化:是要取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制,或者是金融市场进行了一些列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例如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46. 信用繁荣:如果金融自由化管理不当,它会导致金融机构过度冒险,伴随着管制的取消和创新金融产品的应用,金融机构往往会大规模放贷,贷款增加十分迅速,这被称为信用繁荣。 47. 去杠杆化:当过度冒险导致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激增,贷款价值(资产)相对于负债急剧降低,净值随之减少,资本减少迫使这些金融机构不得不收缩贷款,这个过程成为去杠杆化。 48. 次级抵押贷款:指的就是向信用记录较差的借款人发放的抵押贷款。 第十章 49. 支票存款:是允许账户持有人向第三方签发支票的银行账户。 50. 准备金:银行的一部分以存款形式存放在美联储账户中的资金与银行实际持有的通货之和。其中银行实际持有的通货是隔夜存放在银行的金库中的,被称为库存现金。 51. 托手中款项:假定基于另一银行账户所签发的支票北村如某银行,但该支票所对应的资金还没有从另外一家银行收到,这个支票就被归入托手中款项。 52. 二级准备金:美国争取和政府机构证券的交易十分便利,而且可以以相当低的交易成本转换为现金,因此流动性最强。短期政府证券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被称为二级准备金。 53. 资产转换:银行赚取利润的途径是,销售具有某组特征的负债(流动性,风险,规模和回报率的特定组合),并利用所得到的资金购买具有不同特征组合的资产。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转换。 54. T账户:t账户的线条就像字母T,这是一种简化的资产负债表,仅仅列举了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自某一初始状态开始所发生的变化。 55. 5C:在发放贷款之前,银行信贷员借助“5c”法对潜在借款人作出评估,即品质,能力(还款能力),抵押,环境(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状况)与资本(净值)。 第十一章 56. 安全网:政府为储户设置的安全网可以有效抑制银行挤兑和银行业恐慌,通过为储户提供保护,可以鼓励储户将资金留在银行体系内。安全网的一种形式是存款保险制度。如果银行破产,储户在该银行的1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都可以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得到足额偿付。安全网还有一种形式是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57. 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即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金要求,它要求银行持有的资本至少占其风险加权资产的8%。资产和表外业务被分为四个类别,其不同的权重反映了信用风险程度的差异。 第一类风险权重为0,包括准备金以及政府债券等,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的资产。 第二类的风险权重为20%,包括银行同业存款。 第三类的风险权重为50%,包括市政债券和住房抵押贷款。 第四类的风险权重为100%,包括消费者贷款和企业贷款。 对表外业务的处理方式相似,通过规定一个信用风险换算系数,将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项目,并使用与相应的风险权重。 第十二章 58. 证券化:是将不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比如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转化为可流通的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 59. 脱媒:存款的减少限制了银行体系能够贷放的资金规模。托媒过程,即人们将资金从银行低利率的支票存款和定期存款账户中提取出来,转而投资于收益率高的资产。 60. 流动账户:帮助该银行规避法定准备金的一项金融创新,在这种安排下,每个工作日结束时,企业支票账户余额中一定金额以上的部分都会被清除出该账户,并投资于隔夜证券,从而可以向企业支付利息,由于清除出去的资金不再属于支票存款,因此无需缴纳法定准备金,从而免于征税。而且银行可以向企业支票账户存款支付利息。 61. 信用社:是由某种联系的特定群体组成的规模较小的合作性贷款机构,是免税的金融机构。 第十三章 62. 名义锚:是锁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名义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或货币供给。 63. 时间不一致问题:指建立在自由放任和频繁调整基础上的货币政策实施会导致长期的不良后果。 64. 摩擦性失业:这些失业对经济有利,包括工人和公司相互寻找合适对象的过程。比如某一个人决定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他可能会失业一段时间。 65. 结构性失业:职位要求与当地工人的技能和可能性不匹配,货币政策对此无能为力。 66. 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劳动力的供求相等。 67. 阶梯目标:这种目标将物价稳定置于优先地位,之后才说明只有实现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追求其他目标,就被称为阶梯目标。 68. 双重目标:将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两个目标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69. 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证券,旨在对利率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规模施加影响。 第十四章 70. 货币负债:资产负债表的两个负债科目(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通常被称为美联储的货币负责。 71. 基础货币:美联储的货币负债总额(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准备金之和)。与美国财政部的货币负债(流通中的财政货币,主要是铸币),被称为基础货币,我们主要关注美联储的货币负债,因为财政部的货币负债在基础货币中所占比例不到10%。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等于流通中的现金C加上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额R。即MB=C+R 72. 流通中的现金:即公众手中所持有的货币。 存款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属于准备金的一部分。 73. 准备金:包括在美联储的存款和银行持有的现金(因为存放在银行的金库中,因此被称为库存现金)。 第十五章 74.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隔夜准备金贷款的利率。 75. 能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改变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76. 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例如在美联储的财政存款和浮款)变动的公开市场操作。 77. 公开市场操作短期交易有两个类型: 1.回购协议:美联储购买证券,而卖方承诺在短期内买回这些证券。回购协议对准备金的影响在协议到期那天是相反的,因此它实际上是短期的公开市场购买,特别适用于需要立刻反向变动的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 2.再买回交易:也成为反回购协议,在该交易中,美联储出售证券,买房承诺在不久的将来将这些证券回售给美联储。 78.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贴现贷款种类: 1.一级信贷:又称为常备贷款便利,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重要的贴现贷款。财务健全的银行可以通过一级信贷便利,借入他们所需要的所有短期借款,通常为隔夜。这些贷款的利率通常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100个基点。大部分情况下,一级信贷便利下的贴现贷款规模都不大。 2.二级信贷:发放的对象是那些陷入财务困境或者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的银行。二级信贷的利率高于贴现利率50个基点。 3.季节性信贷:为了满足位于度假区或农业区,存款具有季节性特征的为数不多的银行的需要。季节性信贷的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和定期存款利率的平均值挂钩。 第十六章 79. 政策手段:也被称为操作手段,是指对中央银行工具做出反应,并反映货币政策状态(宽松或者紧缩)的变量。 政策手段有两种类型: 一是准备金总量: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基础货币,非介入基础货币。 二是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和其他短期利率。 三是汇率:一些小国的政策手段。 80. 中介指标:中介指标介于政策手段和货币政策目标(例如物价稳定,产出增长)之间,它不能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直接影响,但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比如货币总量M2,或者长期利率。 81. 总结: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手段:准备金总量,利率,汇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总量(M1,M2),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高就业,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利率稳定,外汇市场稳定。 第十七章 82. 汇率:以另外一种货币衡量的一种货币的价格被称为汇率。 83. 现汇交易:指的是银行存款立即(2天内)兑换的交易形式。 84. 远期交易:指的是银行存款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兑换的交易形式。 85. 现汇率:是现汇交易中使用的汇率。 86. 远期汇率:远期交易中使用的汇率。 87. 外汇市场:是场外市场,几百个交易商随时准备买入和卖出以外国货币计价的银行存款。 88. 一价定律:如果两国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并且运输成本和交易壁垒非常低,那么,无论商品由哪国生产,其在全世界的价格都应当是一样的。 第十八章 89. 外汇干预:中央银行为了影响汇率而定期参与国际金融交易,被称为外汇干预。 90. 国际储备: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币资产。 91. 非冲销性外汇干预:中央银行买卖本国货币对基础货币施加影响。 92. 冲销性外汇干预:伴随有对冲性公开市场操作的外汇干预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被称为冲销性外汇干预。即中央银行在政府债券市场上实施对冲性公开市场操作,从而抵消外汇干预的影响。 93.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与一国(私人部门或政府)和外国之间的资金移动有直接关系的所有收支活动的簿记系统。 94. 经常账户:反映了经常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易。 95. 贸易余额:商品进口和出口的差额,即贸易净收入,被称为贸易余额。 96. 资本账户:即资本交易(例如:购买股票和债券,银行存款等)的净收入。 97. 官方储备交易余额: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总额为官方储备交易余额,即政府国际储备的净变动。 第十九章 98. 货币理论:研究的是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99. 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中,1美元用来购买经济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次数。即货币周转率。 100. 交易方程式:M*V=P*Y,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Y是总收入,P是物价水平,M是货币总量货币供给,V是货币流通速度。该交易方程式说明,货币数量乘以该年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即该年花费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名义总量)。 101. 货币数量论:由费血提出,该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且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所以正常年费的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所以短期内Y也是稳定的。 所以货币数量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102. 货币需求的数量论:Md=k*PY。该公式认为k为常量,(k=1/V)所以PY所支持的交易规模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d。 因此,费血的货币需求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名义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为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仅仅为了交易,货币需求取决于:1.由名义收入水平PY所支持的交易规模。2.经济体中影响人们交易方式的制度因素,这种交易方式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决定k。 第二十章 103. 计划投资支出:包括企业对新的实物资本及新住宅的计划支出。 104. 总需求:等于消费支出+计划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 105. 可支配收入:是指能够用于支出的总收入,等于总收入减去需缴纳的税款。 106. 消费函数:凯恩斯将可支配收入Yd同消费支出C之间的联系称为消费函数。 C=a+mpc*Yd 107. 自主性消费支出:a,它是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支出,是消费函数曲线的截距项。 108.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函数曲线的斜率,反映的是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动。Mpc大于0小于1。 109. 固定投资:即工商企业用于设备,建筑物方面的支出以及对居民住宅的计划支出。 110. 存货投资:即工商企业用于增加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等持有量上的支出,存货投资是按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这些物品持有量的变动来加以计算的。 111. 计划投资支出:等于企业的计划固定投资加上计划存货投资。其影响因素有:利率水平和企业对未来的预期。 112. 非计划投资:存货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经常有一部分是非计划性的。而固定投资总是有计划的。 第二十一章 113. 完全挤出:当LM曲线垂直时,IS曲线向右移动将提高利率,导致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其减少的规模足以完全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支出的效应。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增加的支出被利率上升所减少的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所挤出,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引起总产出增加的情况,被称为完全挤出。 114. 利率指标战略:中央银行盯住利率i的政策称为利率指标战略。理想的总产出对应的利率指标即为目标利率。 115. 货币供应量指标战略:中央银行盯住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被称为货币供应量指标战略。 116. 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Yn,它是指当物价水平既无上升趋势也无下降趋势时的总产出水平。当产出水平高于自然率水平时,经济繁荣会推动物价升高;当产出水平低于自然率水平时,经济不景气会使物价水平降低。 各种结论: 1.当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此时货币政策越有效,财政政策越无效,因为财政政策导致的利率升高有挤出效应。 2.当IS曲线不稳定,LM曲线稳定时,应当货币供应量指标战略,即盯住货币供应量。 3.当LM曲线不稳定,IS曲线稳定时,应当考虑利率指标战略,即盯住利率。 4.在长期内,物价水平可以改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不会导致IS曲线位移,但会导致LM曲线位移。 5.在长期内,货币政策无效,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即,长期货币中性。 6.在长期内,财政政策无效,因为长期内扩张的财政政策发生了完全挤出的情况:物价水平的升高推动LM曲线左移,从而提高利率,利率提高所减少的投资和净出口足以抵消所增加的政府支出。 7.任何导致IS曲线位移的因素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AD相同方向的位移。 8.物价水平不变时,任何推动LM曲线位移的因素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AD同方向的位移。 第二十二章 117. 总需求:是指在不同的物价水平上,经济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118. 总供给:是指在不同的物价水平上,经济中的企业希望销售处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119. 总需求曲线:反映了当其他所有变量保持不变时,总需求水平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120. 总供给曲线:即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 121. 工业产值:反映制造业的产出情况。 122. 物价水平:1.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综合反映物价水平。 2.消费者物价指数:每月公布一次,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为消费者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 3.生产者物价指数:每个月公布一次,是衡量生产者支付的批发物价平均水平的指标。 123. 自然失业率:摩擦型失业和结构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失业率不等于零,而是高于零,此时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这个水平即为自然失业率。它是经济体长期的趋向。 124. 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与自然失业率对应的总产出水平被称为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这是长期内在任一物价水平下经济体能够稳定下来的位置。 125. 黏性:工资和价格随经济状况而进行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工资和价格是具有黏性的。 126. 供给冲击:技术进步以及原材料供给的变化被称为供给冲击。 127. 自我纠错机制:无论总产出起初处于什么水平,它最终总要回到总产出的自然律水平,即经济社会的产出不会永远高于或低于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这个特点描述为经济具有自我纠错机制。 128.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工资缺乏弹性,工资和物价的缓慢调整意味着总供给曲线的位移缓慢,自我纠错机制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凯恩斯主义者倾向于借助政府经济政策的积极干预来达到充分就业。 129. 货币主义者:认为工资水平具有足够的弹性,工资和物价的调整很快,自我纠错机制过程迅速,没必要借助政府的干预来帮助经济恢复到自然率水平,他们主张使用规则,即货币供给或基础货币按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从而减小会引发产出波动的总需求波动的程度。 130. 滞涨:物价水平升高而总产出水平下降的情况被称为滞涨。 131. 总产出的短期波动:总产出水平围绕Yn即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的运动可以被描述为总产出的短期波动,即经济周期。 13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大多数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归结为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动,因此政府为了消除高失业而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是没必要的。 133. 后遗效应理论:所谓后遗效应是指过去的高失业率所造成的对充分就业状态的偏离。即,当总需求的减少推动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失业率会升高,此时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会高于充分就业水平,而工人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放弃寻找工作,结果,自然失业率水平在实际失业率升高之后也随之升高,所以Yn也降低至充分就业水平之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自我纠错机制只能使得经济返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和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而不是充分就业水平。只有利用扩张的经济政策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才能增加总产出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十三章 134. 结构模型实证分析:它是指先利用数据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能解释一个变量通过什么途径去影响另一个变量,从而揭示前者是否对后者有影响。 135. 简化形式实证分析:它是指通过直接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中一个变量是否对另一个有影响。 136. 简化形式实证分析分为三种: 1.时序时政:它考察一个变量变动在时间上是否总是在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动之后。 2.统计实证:它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3.历史实证:它考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一个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动。 13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种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途径。 138. 价格黏性: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调整非常缓慢。 139. 信用途径观点:通过信息不对称对信息市场发挥作用。利用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他认为信用市场的信息问题会导致两类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类是通过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发挥作用,另一类是通过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发挥作用。 140. 托宾q理论;詹姆斯托宾创立了一种用于解释货币政策通过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机制的理论,被称为托宾的q理论。 托宾q: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高,那么企业市场价值相对资本重置成本较高,因为新厂房和设备相对便宜。公司就会发行股票,股票价格相对于新购买的厂房设备成本就会比较高,所以企业发行少量股票就可以购买到大量的资本品,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会增加。 141. 消费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亚尼提出的,改价说的基本前提是,消费者在一生中平均安排其消费支出,因此,决定消费的是消费者一生中可利用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今天的收入。 第二十四章 142. 弗里德曼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他认为,历史上所有通货膨胀的根源都是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因此只要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我们就能够避免或制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意味着,没有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但是存在两种原因会导致通货膨胀型货币政策:1.政府制定了过高的就业目标。2.政府预算赤字长期存在。 14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它通常是负面的供给冲击或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水平而引起的。 144.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通常是由于政府政策推动总需求曲线向右位移引起的。 145. 适应性政策:政府以高就业为目标的积极干预的政策被称为适应性政策。这种政策实际上是对工人加薪要求的妥协,政府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的失业而进行干预,使得工人实现了提高工资的目的。 146. 债务货币化:政府不具有发行钞票的权利,这时,政府将会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方式弥补赤字,如果这些债券没有被公众持有,那就是被中央银行持有,如果这些债券最终不是由公众持有,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公开市场购买,这会导致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所以政府为弥补政府支出而向公众发行的债券,被高能货币所替代,我们将这种弥补政府支出的方法称为债务货币化。 147. 政府印钞:当政府无权印钞发行国债最终引起基础货币增加的这种债务货币化的筹资方法或者政府直接通过发行货币来筹资的方法,被称为政府印钞。 148. 相机抉择政策:是指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149. 相机抉择政策理论:认为经济通过工资和物价水平调整而实现自我纠错机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150. 相机抉择政策的反对者:如果政府不采取相机抉择政策来降低失业率,经济状况反而会有所改善。 151. 数据时滞:这种时滞是指政府政策制定者获取经济数据的时间。 152. 认识时滞:这是指政策制定者确定经济数据所反映的未来经济趋向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国家通常在确认衰退至少六个月后才会发表公告。 153. 立法时滞:这是指法律通过立法以执行特定政策所需要的时间。 154. 执行时滞:这是指当政策制定者决定执行新的政策,从而需要调整政策手段所花费的时间。 155. 作用时滞:这是指一项政策从执行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相机抉择反对者认为作用时滞漫长且不确定。 156. 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非相机抉择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工资物价水平调整很快,且对政策的预期在工资调整中有重要作用,因此采取相机抉择政策来消除过多失业反而有负面作用。他们主张,应当采用政策规则,防止总需求曲线的波动偏离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的趋势。 反对相机抉择政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是总需求曲线波动的唯一原因,主张实施政策规则,即美联储应当将货币增长率确定为不变的水平。这被称为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 结论: 1.如果政府通过增加公众持有的国债存量来弥补财政赤字,那么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都不受影响。 2.如果政府不是通过增加公众持有的国债存量才筹资,那么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都会增加。 3.如果政府发行国债但最终不是公众持有而是中央银行持有,那这种债务货币化的方法也会导致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4.只有政府的预算赤字长期存在,而且政府采取货币创造而不是向公众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弥补赤字,才能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发生。 5.如果工人对于政策适应性或者非适应性的判断对于工资调整过程十分重要,那么,相机抉择政策的理由就会收到削弱。 6.相机抉择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工资和物价水平调整是缓慢的,且对政策的预期不会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起作用,因此一旦出现高失业率,政府应当采取相机抉择政策来避免过多的失业。 7.非相机抉择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相机抉择政策具有负面作用,而且他们认为非适应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可信性。 第二十五章 157. 理性预期革命:卢卡斯和帕金特考察了相机抉择政策表现糟糕的原因,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理性预期革命。 158. 卢卡斯认为:某项特定政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这一政策的预期。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升高仅仅是暂时的,那么长期利率收到的影响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升高是长期性的,那么长期利率收到的影响就会大得多。卢卡斯批判指出,不仅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不能用于评价政策效果,而且公众对政策的预期也会极大的影响政策效果。 159. 政策无效命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认为预期之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没有任何影响,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这个称为政策无效命题,这个命题表明预期之中的政策的效果和其他任何政策不会有什么区别,它对总产出没有任何意义。 160. 工资价格黏性:长期劳动合同阻止了工资和价格随物价水平同步上涨。 161. 稳定性政策:是指意图消除产出波动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