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导师介绍:杨国亮
杨国亮,副教授
主要学术简历:
1991年、1997年、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分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3 -2004年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习。现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对外经贸大学产业经济学跨院虚拟研究平台副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层次: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双语)、中国经济概论等;
研究生层次: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国际化经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主要研究领域: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商务管理;
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主要培训进修:
2010.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2007.4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师资培训班
2003.3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竞争与监管中心(CRC)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课题:
2011主持教育部课题“北非政局动荡对我国投资该地区及非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0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BGJ023)
2009主持“十一五”“211工程”课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32019)
2008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主要国家跨国公司培育比较研究”(08JJYB004)
2008参与商务部产损司课题“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评估研究”
200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外跨国公司成长环境与模式比较研究”(07BJL047)
2006参与“十五”“211工程”课题“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的互动关系”(e12001)
2006主持校级科研课题“竞争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06JJYB001)
2005主持“十五”“211工程”课题“我国竞争政策的思路”(e11011)
主要学术活动:
2011.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
2010.6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3届高层论坛“后危机时代:中国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2010.5第二届中国国际商务发展论坛“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国际商务发展”
2010.3(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跨越危机,聚焦中国——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的战略机遇与合规管理”
2009.2(第七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
2008.6中外跨国公司国际年会“国际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2008.2(第六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全球战略,全球责任”
2006.2竞争与监管政策国际研讨会“政策与实践中的新课题”
主要科研成果:
1.《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企业竞争优势论》(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互动关系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后金融危机时代:自由主义,抑或保护主义?”,《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5.“从策略性外包看虚拟企业的边界”,《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9期。
6.“新时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8.“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9.“国际直接投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10.“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竞争优势及其前景”,《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11.“医疗体制改革新方案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资料《体制改革》2008年第6期。
12.“论投资自由化的思想渊源”,《海派经济学》2007年第19辑。
13.“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4期。
14.“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5.“论资本扩张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16.“关于竞争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7.“论规模经济的本质”,《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9期。
18.“竞争政策:范围诠释及其引申”,《改革》2005年第10期。
19.“从西方竞争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历史地位”,《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资料《理论经济学》2005年第12期。
20.“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21.“策略性外包:商业银行增强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城市金融》2005年第11期。
页:
[1]